首頁 |
|
西安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所 苗昊春:一個年輕兵工人的感悟 |
||
|
||
我是清華大學首屆兵器定向班學員,在學校時便通過實習實踐有幸接觸了兵工廠所和一些優(yōu)秀的兵工人,使我對自己即將從事的兵器行業(yè)充滿了向往,在六年多的時間里,清華教授了我知識,種下了理想,2008年我來到了研究所,成為了一個初出茅廬的兵工人。 我被分配到第五技術部,很快我發(fā)現,技術部的研究氛圍非常開明,與大學時教研室的氛圍并無二致,各位老師和師兄師姐都很和善,請教問題時他們都會給予耐心細致的解答,在生活上也給了我非常多的關心。后來在項目中接觸了更多的老師,他們精湛的專業(yè)水平,嚴謹的工作態(tài)度,不畏困難的勇氣和樂觀的精神讓我感到無比敬佩,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學習,我感到幸運并充滿了向往。 第一課,我學到了團隊精神。研制團隊有幾十個項目組近300人,每一個專業(yè)都有輸入輸出,有上級和下級設計系統(tǒng),每個人都像螺絲釘一樣,推動著整個項目像一臺精密的機器不斷運轉,這是團隊精神,我不能再是學校時單打獨斗,而是要融入團隊,要溝通協調,要團結協作。 我還學到了奉獻精神。項目的研制過程中,很多老師都做出了犧牲。喻戈老師,做完結石手術的第二天就出現在實驗室里;射手姚曉光,孩子出生之時仍然堅守在靶場。我自己和很多年青人一樣,常常加班出差,有時也感覺勞累,但我深知,與老一輩兵工人白手起家的艱辛相比,與很多老師帶病堅守或無法顧及家庭的犧牲相比,與武器裝備有一天在天安門接受人民檢閱時的自豪相比,年青人苦點累點又算得了什么! 我懂得了創(chuàng)新精神。當前兵器行業(yè)的競爭已成為常態(tài)化趨勢,創(chuàng)新成為制勝的關鍵乃至生存的關鍵。2013年起,我開始從事產品的研制,在缺乏研制經驗且國內已有同類產品的情況下,我所創(chuàng)造性的采用的方案,成功實現試驗。我所負責的控制系統(tǒng)一舉突破一批關鍵技術。 我懂得了感恩,工作九年來,我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果和榮譽,但我深知這并不是因為我個人多么優(yōu)秀,而是因為我投身到兵器事業(yè),在與研究所共同成長的過程中所實現的個人發(fā)展。清華園曾教我們 “立大志,入主流,上大舞臺,干大事業(yè)”,現在,我知道了,干國防就是入主流,干兵器就是干大事業(yè)! 在我們人民兵工創(chuàng)建的86年來,一代一代的兵工人,用汗水鑄就了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、開拓進取、無私奉獻”的人民兵工精神,不知不覺,我的身上也已經印下了兵工人的烙印,兵工精神不是虛無飄渺的空談,更不是束之高閣的文字,它是研制流程,是規(guī)章制度,是企業(yè)文化,是大樓里的一磚一瓦,是廠房里的工服手套,是文件里的行行算式,是圖紙里的長短線條,是每一個兵工人流淌著的血液,揮灑著的汗水,呼吸著的空氣,是每個人的言行舉止、喜怒哀樂和一笑一顰。 在我們的身邊,王興治院士所代表的老一輩兵工人,當初白手起家、艱苦攻關,他們正是兵工精神的締造者,兵器首席專家、科技帶頭人和中青年科技骨干是兵工精神的踐行者,我作為一個年輕的兵工人,作為兵工精神的繼承者,感到責任無比重大。我們新一代的兵工人,必將銘記使命,奮勇攀登,繼承和發(fā)揚人民兵工精神,以更加執(zhí)著的信念、更加昂揚的斗志和更加開放的姿態(tài),投身建設中國兵器的偉大事業(yè)。 |
||
關閉窗口 |
| ||